一、楚庄王想进攻越国
楚庄王想进攻越国,庄子规劝君主道:“大王为什么要进攻越国呢?”他说:“政治混乱,军队弱势。”庄子说:“我担忧这智慧如同眼睛,能看到百步之外,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。大王的军队败给秦、晋,丧失土地数百里,说明军队很软弱;庄蹻盗窃于境内,而官吏却不能禁止,这说明楚国的政事混乱。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,并非在越王之下。”而您却想进攻越国。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。”楚庄王这才终止。
二、诸葛亮北伐,街亭之战

诸葛亮北伐,因街亭是军事要地,派马谡镇守。马谡号称自幼熟读兵书,熟知兵法的精妙,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,将人马驻扎在山上,居高临下,以一当十。司马懿带兵来攻时,将马谡困在山上,断其水道,并放火烧山,令马谡军队不战自乱,因此丢失了街亭。
三、春秋时期,息国与郑国战争
春秋时期,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,一个是郑国,一个是息国,公元前712年,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。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;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,军力也要弱得多,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。事后,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,息国快要灭亡了。他们分析的根据是,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,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,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,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,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;犯发这五条错误,还要出师征伐别国,结果遭到失败,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?果然,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。
四、赵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,纸上谈兵的主将马谡
赵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,谈谈兵法来,就眼空四海,目中无人,却不知自己实际上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。长平之战时,秦军将领白起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,不顾实际环境,只会照搬照抄兵法的弱点,采取了诱敌入伏,分割包围的方法将赵军引入绝境。四十万赵军,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。
五、马谡失街亭

马谡失街亭的原因:第一个原因是马谡纸上谈兵,才气高,太自大;第二个原因是马谡急于证明自己和建功立业,建功心切;第三个原因就是对手张郃很强大。
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场战事,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,也是这次北伐战争中一场决定性战事。诸葛亮攻祁山时,众人都建议用旧将魏延、吴懿等人任先锋,但诸葛亮不听,任命自己十分赏识的参军马谡领导诸军,后于军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将领张颌的进攻。
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,举措烦扰,更加舍弃水源,选择登上南山据守而非占据山下的城镇;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,但马谡都不接纳。张四个自信张颌看到马谡的弱点,于是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,并且大举进击,大破马谡军,士卒四散,溃不成军。
王平此时命中所领的军队鸣鼓自守,张颌怀疑有伏兵,于是不敢逼近。此后,王平指挥部队,收拾蜀军丢下的物品,缓缓撤军,减少了蜀军的损失。
马谡失街亭后,诸葛亮失去了重要据点,也丧失了不少人马。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,诸葛亮决定撤军回汉中。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,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,倘若主将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,或许他可以逃过一死。因为当时街亭失守,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,虽然不是人心惶惶,但也有一些不安。
诸葛亮为了整顿内务争取时间,杀马谡以示众。马谡被斩,是必然的,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,这两点注定了他失街亭被斩得必然性。刘备临终时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,诸葛亮并未听取;但尔后街亭一役令诸葛亮明白其先帝意思。
因为马谡骄傲自大,主观武断,在远离水源的山上安营扎寨,最后被围困仓皇逃跑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想必已经家喻户晓了,但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。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,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,如果您把街亭失守归咎于马谡的军法,那么这样的